第五章 危险固体废物的鉴别
§1.1 危险废物特性
§1.2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
§1.3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和规范
Contents
32
第一节 危险废物特性
1. 定义: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,和根据
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
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。
一、危险废物的定义和特性
第一节 危险废物特性
34
2. 危险废物特性
第一节 危险废物特性
(1) 易燃性
(2) 腐蚀性
(3) 反应性
(4) 浸出毒性
(5) 急性毒性
(6) 其他毒性
易燃性:含闪点低于
60℃的液体,经摩擦或吸
湿和自发的变化具有着火
倾向的固体。
腐蚀性:含水废物,或
本身不含水但加入定量水后
其浸出液的pH≤2或pH≥12.5的
废物,或最低温度为55℃以
下 时 对 钢 制 品 的 腐 蚀 深 度
≥6.35mm/a的废物。
按规定的浸出方法进行浸取,当
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有害
成分的浓度超过(GB5085.3-
2007)中规定的阈值。
35
第二节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
为了识别那些在常规储存、处置和运输条件下
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存在危害或潜在危害的
废物,我国在1998年颁布了第一部《国家危险
废物名录》,后经过2008年,2016年,2019年
三次修订,现逐渐趋于完善。
一、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由来及意义
第二节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
37
二、历次修订内容
第二节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
▪4、2019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》征集意见稿
▪重点针对2016年版《名录》修订后,环境
管理中反映比较集中、问题比较多的废物。
38
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
1. 定义: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,和根据国务院环境
保护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
废物。
一、危险废物的定义和特性
第一节 危险废物特性
(1) 引起或严重导致人类和动植物死亡率增加;
(2) 引起各种疾病的增加;
(3) 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;
(4) 在处理、贮存、运送、处置或其他管理不
当时,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会造成现实的或潜在
的危害。
40
2. 危险废物特性
第一节 危险废物特性
(1) 易燃性
(2) 腐蚀性
(3) 反应性
(4) 浸出毒性
(5) 急性毒性
(6) 其他毒性
易燃性:含闪点低于
60℃的液体,经摩擦或吸
湿和自发的变化具有着火
倾向的固体。
腐蚀性:含水废物,或
本身不含水但加入定量水后
其浸出液的pH≤2或pH≥12.5的
废物,或最低温度为55℃以
下 时 对 钢 制 品 的 腐 蚀 深 度
≥6.35mm/a的废物。
a.无爆震时就很易发生剧烈变化;
b.和水剧烈反应;
c.能和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;
d.和水混合产生毒性气体、蒸汽或
烟雾;
e.有引发源或加热时能爆震或爆炸;
f.常温常压下易爆炸和爆炸性反应;
j.根据其它法规定义的爆炸品。
按规定的浸出方法进行浸取,当
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有害
成分的浓度超过(GB5085.3-
2007)中规定的阈值。
引起小鼠(大鼠)在48h
内死亡半数以上者。
41
一. 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
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
1. 毒性试验动物:口服毒性半数致死量 LD50
体重18~24g
的小白鼠(或
200~300g大
白鼠)。
42
二. 浸出毒性试验
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
浸出方法:
将试样置于具盖广口聚乙烯瓶中,加水,将瓶子垂直
固定在水平往复振荡器上,在室温下振荡。
滤液按各分析项目要求进行保护,于合适条件
下储存备用。
43
三. 易燃性的试验方法
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
1. 易燃性
2. 试验步骤
闪点较低的液态状废物和燃烧剧
烈而持续的非液态状废物,由于
摩擦、吸湿、点燃等自发的化学
变化会发热、着火,或可能由于
它的燃烧引起人体或环境的危害。
按标准要求加热试样至一定
温度,停止搅拌,每升高1℃
点火1次,至试样上方刚出现
蓝色火焰时,立即读出温度
计上的温度值。
44
四. 腐蚀性的试验方法
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
通过接触能损伤生物细胞组织或腐蚀物体而引起危害。
1. 腐蚀性
2. 测定方法
(1) 测定pH值;
(2) 测定在55.7℃以下对钢制品的腐蚀率。
45
五. 反应性试验方法
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
1. 撞击感度测定
2. 摩擦感度测定
3. 差热分析测定
4. 爆炸点测定
5. 火焰感度测定
46
六. 遇水反应性试验方法
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
遇水反应性包括:
(1) 固体废物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而放出热量,使体系温度升高。
(2) 与水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,如:乙炔、H2
S、AsH3、氰化氢。
47
七.危险废物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方法
第三节 危险废物鉴别方法
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见GB5085.3 附录 S
固体废物金属元素分析的样品前处理微波辅助酸消解法。
有机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参照 GB5085.3 附录 U、附录 V、
附录 W 和本标准附录 G。
48